内容摘要:低龄阶段的教育重在富于爱心的游戏与交往,在爱的交往中增进个体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孕育个体积极而充实的生命底色。主张小学教育的审美化,目的在于抗衡小学教育的过早理智化,其中心是在自由而多样的交往情境中注重儿童感官的综合运用,在提升个体感官能力的同时,激活个体的感性生命存在。小学教育审美化的基本路径,一是增加美育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比重,直接扩展儿童的审美体验。二是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课程的综合化,以强化儿童感官的综合运用。另外,要实现小学教育的审美化,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弱化小学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与难度,由此而使得小学教育的综合化、游戏化成为可能。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程;交往;基础教育;教学;儿童感官;扩展儿童;游戏化;师生;小班
作者简介:
理想的教育乃是基于爱的交往的自我丰富,爱与丰富构成我们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低龄阶段的教育重在富于爱心的游戏与交往,在爱的交往中增进个体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孕育个体积极而充实的生命底色。主张小学教育的审美化,目的在于抗衡小学教育的过早理智化,其中心是在自由而多样的交往情境中注重儿童感官的综合运用,在提升个体感官能力的同时,激活个体的感性生命存在。小学教育审美化的基本路径,一是增加美育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比重,直接扩展儿童的审美体验;二是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课程的综合化,以强化儿童感官的综合运用;三是课程教学的游戏化,以凸显教学过程中儿童的自由与充分交往的可能性;四是扩展校内校外的师生、生生交往的可能性,以扩展儿童爱的激励的空间。另外,要实现小学教育的审美化,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弱化小学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与难度,由此而使得小学教育的综合化、游戏化成为可能;二是小学办学的小规模化与小班化,由此而使得充分的师生、生生交往成为可能。
(刘铁芳,《教育研究》2016年7期,原题《爱与丰富: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凌星傲/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