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同时还重点强调“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老年人精神健康退化的致因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退化是一个由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及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少子老龄化的中国,“代际倾斜”致使大多数老年人一直忙碌到晚年仍然承担着照料孙辈等重任,而传统文化中子女及家庭对于老年人的“反哺文化”逐渐淡化,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尤其是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投入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关键词:老年人;精神健康;心理健康;精神需求;退化;养老;文化;抑郁症;生活;退休
作者简介:作者为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博士研究生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明天(公历10月10日)为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同时还重点强调“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从1992年世界卫生日发起以来,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就针对老年精神健康发起了“精神卫生与衰老”(1999)以及“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2012)两个主题宣传。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日益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共识。
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现状
“老来怕空”自古有之。然而由于我国快速的人口城市化进程,“空巢老人”以及“独居老人”的比例日益提升。《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占41.9%。已有研究表明,家庭“空巢”或者“空心”致使老年人产生的心理失调、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相当突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的估算,抑郁症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7%—10%,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率高达50%。抑郁严重时甚至会有生不如死、自杀轻生的意念和行为。已有研究显示,随着我国对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视,我国人口的自杀率正在逐渐回落,唯独老年人群的自杀率不降反升,近五年来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其中95%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由此可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完善老年人群精神健康的使命依然任重道远。
老年人精神健康退化的致因
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退化是一个由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及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首先,随着年岁的增加,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一般都会快速退化。大量研究表明,生理健康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影响。年龄的增长和疾病的增多都会导致老年人各脏器功能下降,进而带来认知、性格、情绪及心理能力上的问题。
其次,重大的生命事件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退休、丧亲、空巢、重病等。以退休为例,它使大部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迅速转变,许多老年人被排斥在经济市场边缘,老年人正式的社会参与逐渐减少,自我价值的否定感却逐渐加强,逐渐形成“退休综合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