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前一些人遇到问题和矛盾绕道走不愿斗争的“软骨症”、畏首畏尾不敢斗争的“恐惧症”和希冀天下太平回避斗争的“妄想症”都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实际而有效的斗争,才能够获得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也才能够得到强大对手的尊重,从而达到通过斗争促进和谐、合作和共赢的目的。今天,应该如何涵育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练就斗争本领、增强斗争实效?坚持斗争过程与斗争实效相统一的重要意义在于:确保过程的效率,通过扎实有效的过程来确保斗争的效果。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就是要保证斗争过程不能流于形式,伴随斗争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要善于分析斗争的形势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斗争精神;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
编者按:
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重要指示,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前进、继续奋斗注入了强劲动力。
走过70年峥嵘岁月的新中国,斗争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何表现与发展?在今天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为何如此需要斗争精神?需要怎样的斗争精神、练就何等斗争本领,才能赢得团结发展、走向合作共赢?光明智库特邀专家深入交流。
本期嘉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董振华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须隆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何自力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吴宏政
1.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斗争精神贯穿始终
光明智库:请您结合新中国70年创业史、改革开放40余年奋斗史,谈谈斗争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何表现与发展,对实现伟大复兴具有什么意义?
陈须隆:斗争精神在不同时期都有特定的内涵,均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在革命时期,主要进行的是武装斗争,需要的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铁人精神”就是其典型代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主要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突破旧观念束缚、破除体制弊端的斗争,从包产到户的“星星之火”,到形成全面改革的燎原之势,从兴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需要的是解放思想、敢闯敢拼、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正是这种一以贯之的斗争精神,我们党才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历史昭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全新的历史方位上,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斗争精神,让我们更加坚定自信地投入到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之中。
何自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既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改变着人自身,因而是“革命的实践”。可以说,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本质上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斗争,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吴宏政: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革命过程中的重大转折点上,在那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挽救了人民”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都是在不懈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的。今天,全面深化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需要坚强的斗争精神。
董振华:我们党发扬斗争精神进行伟大斗争,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善于把远大目标同埋头苦干紧密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道义力量和揭示规律的真理力量,在实践中释放出来。新时代,要发扬斗争精神,练就斗争本领,把初心和使命落实到本职岗位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